loading, please wait for a moment...
NOTE: You must enable JavaScript in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page.

历史上的民族器乐 |


贾湖骨笛——九千年前的音阶乐器 |


距今约9000年
分别开五孔、六孔,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。
五孔骨笛:1356i (主音:#D6)
六孔骨笛:12356i(主音:#A6)

周代的乐器状况 |
-
-
文献记载的乐器,有近七十种
-
-
“八音”:
-
金、石、土、革、丝、木、匏、竹

儒、道、墨家的音乐思想 |
-
墨子:“非乐”
-
老子:“道法自然”、“大音希声”
-
孔子:
“移风易俗莫善于乐,安上治民莫关于礼”
“乐而不淫,衰而不伤”
和,善,“恶郑声之乱雅也”
乐记:
“德成而上,艺成而下”


隋代宫廷中的“胡乐”乐队 |
乐种 |
使用乐器 |
乐器数目 |
天竺乐 |
凤首箜篌、琵琶、五弦、笛、贝、铜鼓、毛员鼓、都曇鼓、铜钹 |
9 |
龟兹乐 |
琵琶、五弦、竖箜篌、笙、笛、筚篥、箫、贝、毛员鼓、都曇鼓、羯鼓、鸡娄鼓、铜钹 |
15 |
西凉乐 |
琵琶、五弦、竖箜篌、卧箜篌、笙、笛、箫、大筚篥、竖筚篥、箫、贝、腰鼓、齐鼓、担鼓、铜钹、钟、磬 |
19 |
高昌乐 |
琵琶、五弦、横笛、筚篥、箫、铜角、箜篌、羯鼓、答腊鼓、腰鼓、鸡娄鼓 |
11 |
康国乐 |
笛、正鼓、和鼓、铜钹 |
4 |
安国乐 |
琵琶、五弦、箜篌、横笛、双筚篥、箫、羯鼓、答腊鼓、腰鼓、鸡娄鼓、铜钹、 |
10 |
疏勒乐 |
竖箜篌、琵琶、五弦、笛、箫、筚篥、答腊鼓、腰鼓、鸡娄鼓 |
10 |


唐代燕乐使用的乐器 |
中原旧有乐器 |
传来乐器 |
|
吹管乐器 |
笛、篪、箫、笙 |
筚篥、贝、叶、笳、角 |
弦乐器 |
琴、瑟、筝、筑、击琴 |
琵琶、箜篌、三弦琴 |
打击乐器 |
方响、钟、钲、铎、铙、铃、磬、钹、拍板、节鼓、腰鼓、羯鼓、毛员鼓、都曇鼓、答腊鼓、鸡娄鼓、齐鼓、担鼓、连鼓…… |


小结——宫廷音乐 |
-
优势:先天条件最好,专业的音乐工作者,国家的力量的支持
-
死穴:并不是主要以艺术的形态出现的,有着极其明确的政治目的,是“礼”的附庸,没有其独立的品格
- 结果:唐代达到顶峰,但此后一路衰落

小结——文人音乐 |
-
业余爱好,束缚不多,可以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怀
-
活动群体的文化素养较高,音乐格调相对也较高
-
“清微淡远”的美学追求
- 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与士大夫阶层的日趋保守开始衰落

小结——民间音乐 |
-
先天条件最差,人力物力有限
-
涉及范围最广,欣赏人数最多的一类音乐形式,最具活力
-
绝大部分是以声乐为主流,器乐处于伴奏的位置上
-
演奏技术不能得到有效的传承,几千年来提高有限
- 建国之后发展新型民族音乐的主要基础


近代中国音乐的 |

中国社会的新阶段 |
-
十九世纪后半期,近代史的开端
-
伴随船坚炮利,西方文化又一次大规模传入中国
-
西方文明居高临下,中国文化被迫接纳
-
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
- 当代中国的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形成了断层

对西方音乐的新奇感 |
-
三月初十,午正,客皆共桌而食,有日耳曼八人作乐,六男二女。一女所弹之洋琴若勺形,长有五尺,约数弦,轻拨慢抚,声音错杂可听,后则抹而复挑,大弦嘈嘈,小弦切切,有《浔阳琵琶》之趣。一女拽洋笳,葫芦形三弦,有柄,置于项上而拽之。一人拽大胡笳,三弦,长约七尺,其声如锣如鼓,别成音调。有喇叭,圈圆如蛇之盘。又有洋笛,长二尺余者,一身皆孔,孔边有铜盖,吹时以指按之。后则琴笳齐作,先翕后纯,洋洋盈耳,终始合和……
——1866,张德彝《航海述奇》
-
-
(参观高校)持乐器者数十百人,亦两两相并,别为一队,询其所歌之辞,则先祝君主天佑,次及太子,……所以教人必先以乐歌,所以宣志导情,以和人之心性。闻此歌词,亦足使人忠爱之意,油然以生,三代礼乐尽在是矣。
——1876,黎庶昌《西洋杂志》

西方音乐在中国的传播 |
-
由点到面,由浅到深
-
最初并没有对传统音乐构成太大的冲击
-
随着西方音乐传播的逐渐深入,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发觉到本土音乐的短处
-
在清末民初,西方音乐终于呈现大规模传播之势,特别在教育领域
- “学堂乐歌”

“中西合乐图” |


上海工部局乐队 |
-
-
1907年成为三十余人单管编制的管弦乐队
-
号称“远东第一乐队”
-
- 上海交响乐团的前身


1936年与合唱队合作演出
贝多芬第九交响曲

北大音乐传习所管弦乐队 |
-
1922年由萧友梅在北大创建
-
五年时间内举行了四十多场音乐会


萧友梅(1884-1940)

面对西方音乐——国粹派 |
-
中国天下之宗邦也,不独为文字之始祖,即礼乐之制,无不由此而流传及外。
——王韬《弢园文录外编·原学》卷一
-
-
今学校教育设音乐一科……所用曲调均译自外洋,殊非乐尚土风之道。……而诗经三百篇……尤为上乘,方今音乐家,亟应穷稽博考……还归教育,不当徒习外风,以移易国性。
——郑觐文《雅乐新编·序言》
-
-
中国歌词之抑扬,与欧美曲调之高低不和,所谓“歌词欲抑,曲调反扬”。况且,中国声韵有四声,而欧美惟有平入声之字……(故于音调婉转而论)欧美曲调,转折不若吾国旧有之曲调为多。
——孙鼎《中国雅乐》,载《东方杂志》1911年8卷第4号

面对西方音乐——西化派 |
-
所谓京音,所谓秦声,所谓徽曲,风靡中土,迭为兴废。鄙哉,亡国之乐也。……世人其不言乐,苟有言,则于古乐今乐二者,皆无所取焉。……故吾对于音乐改良问题,而不得不出一改弦更张之辞,则曰:西乐哉,西乐哉。
——匪石《中国音乐改良说》,《浙江潮》1903年第6期
-
将来吾国益加进步,而自觉音乐之不可不讲,人人毁其家中之琴、筝、三弦等,而以风琴、洋琴教其子女,其期当亦不远矣。
——沈心工《小学唱歌教授法》(1905)
-
音乐是世界的,……只有一种特殊的有声有势的声调,才足以显示出某一个民族的民族性。但是,我们中国音乐,有没有一种特殊的有声有势的声调?据我看来,声调是有的,但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。
——青主《作曲和填曲》 , 《乐艺》 1930年4月1卷1号
-
世界上只有一种尽真、尽善、尽美的音乐艺术,并没有国乐与西乐的分别。中国人如果能够做出很好的所谓西乐,那末,这就是国乐。
——青主《我亦来谈谈所谓国乐问题》,《音乐教育》1934年8期



面对西方音乐——改良派 |
-
-
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精华,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,从东西方的调和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路来,……以期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。
——刘天华《国乐改进社缘起》
-
-
音乐作品与其他文学一样,须建筑于民族性上,不能强以西乐代庖。……而现在西洋之大音乐家,固已成千累万,又何须添此一位黄面黑发之西洋音乐家?倘吾国音乐史料,有相当整理,则国内音乐同志,便可运其天才,用其技术(制谱技术),以创造伟大国乐。
——王光祈

刘天华
(1895-1932)
王光祈
(1892-1936)


二十世纪以来民族音乐的改良 |
传统民间音乐 |
新型民族音乐 |
|
音乐思维 |
单线旋律行进为主 |
旋律、和声并重 |
音乐主体 |
业余、半专业、少量专业乐工 |
专业的音乐工作者,分工明细,体系完整 |
记谱 |
不太完善的工尺谱与各种地方性的记谱方式 |
完善的简谱与五线谱体系 |
传承 |
“口传心授” |
专业音乐院校、完整的课程体系 |
作曲法 |
数代人对母本的加工、变奏 |
作曲家,构思、旋律展开、曲式参考西方体系 |
乐器制作 |
自然性,随意性,小规模 |
乐器改革,乐器标准,工业化生产 |
演奏 |
通常依附与声乐 |
演奏法的发展,乐器的潜力的发掘 |
组织 |
个人,或是小规模的团体 |
现代民族管弦乐队 |

本节主要参考文献 |
-
-
杨荫浏《中国古代音乐史稿》 人民音乐出版社
-
袁静芳《民族器乐》 人民音乐出版社
-